陈士东
佛教与道教的传记故事、画像、雕塑中,常见头后有光环的记载,佛陀的脑后就有一个好象午夜皓月般的光环,国外对于圣者的画像或雕塑中也常有光环的出现。由此可见,光环并非某一国某一教的专利,而是多教与多国的共同物。修持者在某些状态下,头上会冒出光来么?大部分人对此是怀疑的。由于现代摄影特技使照片头部出现光环并非难事,所以有人对近来的某些光环照片有所怀疑。但我们说,不能因为有假的就把真的也一并否掉,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非科学态度。其实在古代,就有对人体发光的记载。《国语·楚辞》中有云:“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钟吕传道集》也载有:“静中外观,紫霞满目,顶外下现金光照体。”古人所见人体之光,那时并无照机机,显然是以肉眼见到的,单以照相技术做假又怎可完全否定人体外光呢?
据报道,中国地质大学沈今川教授对外气首次拍摄成功(见1991年第1期《中华气功》);有人脸部气态感光(见1990年第1期《气功与体育》);《古学今扬》也刊出“人体场”(后光)的照片等等。在美国,有一个奇异的“发光家庭”,完全不需要电灯,也可以黑暗中如常生活。因为他们的皮肤在黑暗中发出光芒——就象一盏“活电灯”(《特区时报》)。好象反对此说者之一的司马南先生也曾承认照相机能拍下人体的辉光,如他说:“据我所知,在历史上,确有人拍到了“人体放光”的清晰照片,这位先生不仅拍人体,还拍树叶等生物体”(见《神功内幕》下卷,331-332页)。其实,这很好解释,不过是由个人层次不同而至,即是同一人在不同时间由于情绪、功能状态的差异也表现出形状和色泽的差异,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俄工程师基里安发现,人体只要在500伏以上的高压和50千赫的电场环境中,就会发出明亮的辉光。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是有光的,只是有强与弱、明与暗、可见与不可见的区别。早在1911年就有人通过色隔板滤色器看到,人身周围被鲜明的云雾状气体包围着,后人称之为“那第斯气”,这些气相互交错,形成漏斗状的漩涡,称为“查克瑞”,而这些“查克瑞”与我国的人体穴位相对应。
人体为什么能放光?修持者头后为什么会有光环呢?有人在文章中说,人从11岁起,松果体出现钙化,形成“脑砂”,就是人们常说的“舍利子”,佛光就是由它而产生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佛教文献中记载高僧火化后发现的“舍利子”并不是一个,《文汇报》1月22日报道,新加坡宏船法师火化后就发现480粒类似水晶的彩色舍利。“舍利”是梵语saria的音译,《辞海》解释意为“身骨”;它也称“灵骨”或“坚固子”。有位大德开示说,白色的是骨舍利;黑色的是发舍利;赤色的是肉舍利。这些“舍利”都是高僧大德所遗物,如按松果体形成“脑砂”之说,那么“舍利”则人人可有了。事实上,人类在远古时本就有光的,经过修练就能复归其光明。《道德经·五十二章》云:“用其光,复归其明。”大圆满心髓中的脱噶法,即是修光的功夫,大圆满修持者的虹化过程:身体不断地发出光,形骸不断缩小,此与质量亏损方程(△E=△MC sup2;)相符。《祝拔宗契合俱生大手印导引》了记载有“妄念尽而入定,则气化虹光。”人体外光的总光源来自于人体自性明点,普通人由于黑色物质过盛,障住了自性明点所生出的白色物质,使之不得外露。而经修持成就的人,由于增强了自性明点的强度,将大量的气储进明点内,经过气化光而转化为白色物质,所以其身周围有一道圆满的光环。对于这个光球,不同宗派不同国家亦有不同的称谓,如“气晕”、“辉光”、“气功光圈”、“性光”等等。光是气的表现形式,光是修持功夫中的一个阶段,气、音、光是修持中气的转化过程。修持者有光的出现,就表示他已达到一定阶段了,古云:“见着性光是功夫”。这个光,还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道家修持初级阶段有“阳光三现”、“光透帘帷”与“虚室生白”的过程。陆游在《道室记事》中写道:“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分,披衣起坐,胎发青青晨映梳”。这即是“虚室生白”的写照。当此光达到一定阶段时,就会有“黑夜见针”的功夫,古代称此谓“肉眼通”,也可称作“夜眼”。有人认为“肉眼通”层次低,而去追求“天眼通”、“慧眼通”,却不知这五眼各有奥妙,“肉眼通”也是一般人所不能达到的。《黄庭经》中讲修持再进一步就会达到“体生光华气香兰”、“颜色生光金玉泽”的层次,我们看一些修持者仙风道骨的样子都很敬佩,不知他那是勤修苦练得来的。释迦牟尼佛就具有三十二种好相,就是因为他修持的原因。经文中说他眉间常放毫光,眉间白毫相,是佛陀于说法时在功能态下经常向外放射光辉的地方。
观察一个修持者功夫高低,并不能以头轮作为最终标准。有的修持者是金玉在外,败絮在其内,那只是弄幻光影子。光环本身也有高低层次之分,一般黄色、白色为最好,道家称“黄芽”、“白雪”。头顶呈现圆形的光环,越接近黄白色层次越高,整个身形呈黄亮色,古称“金身罗汉”或“金身正果”。紫光也是修持高境界的一种表现,古有“紫气东来”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