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经结缘网
标题

地藏经每一品讲的什么

来源:地藏经结缘网作者:苏文陶时间:2019-05-05 11:10:59
《地藏经》是佛经中非常经典的经文,在佛学中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修持《地藏经》全文可以让我们获得无量的功德福报。《地藏经》分为十三品,每一品都有一个主要讲述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地藏经》每一品讲的是什么。

第三品

在这一品,我们首先第一个理解的重点,就是关于业的问题。这里说了,如果是出佛身血、不孝父母等等的,堕无间地狱……各式各样的苦报、罪报、业报(都要来承受)。因果的问题是佛教建立宗教信仰以来的一个重点的话题。那么佛教的业果是以什么基准来成立的呢?

有人曾经问过,有一部经典叫做《三世因果经》,就说前世做什么因,后世得什么果,是不是如同《三世因果经》说的那么样的丁是丁,卯是卯,一个因就是一个果? 《三世因果经》的这个因果跟《地藏菩萨本愿经》里面所谈的因果的问题是不是完全相同的?我们通过考察,知道《三世因果经》是后世的一些信佛人根据经典里面所说的因果原则进行后期编辑加工的。因为因果的问题不像《三世因果经》说得那么丁是丁,卯是卯,做一个因它只能有唯一的结果,或者是一个结果只能有唯一的一个因,这都是不对的。只有像《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里原则性的这种说法,才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佛陀在当年经典里面说“业果不可思议”,这个“业”和“果” 它不是由普通人就可以一句话断定的。释迦牟尼佛都说,业果是异常复杂的一件事。任何一个果,造成它的因可能有千千万万种的力量在其中推动,可能说是它因的那一种力量,只是千万种力量当中的一类,所以业果的问题没有办法用普通的心意、普通的意愿去进行表达。而我们普通人对于业果就总喜欢、总想要有一个可以确定的说法在手里,得到什么果,是什么因,说定了就完了,我只要不造这个因,其实这个果以后永远不会来,就简单地来处理业果问题。可是,宿世的还包括因的错综复杂的、更前面的因,这实际上都是我们很难用普通的凡夫智慧去进行观察的。

所以,业果的问题如果是不能正确理解,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邪见,比如说,有人一行医就说“你肚子疼,你肚子疼你肯定是前世敲了别人的鱼脑袋了”,或者说“牙疼,肯定是你骂了人了……”这种简单和幼稚的确定方法,会使人们在对于业果的理解方面产生严重的邪见。所以这里一谈到业果问题的时候,佛陀大致地陈列,而不是说一对一,丁是丁,卯是卯的那么简单。业果是一个很复杂、很综合的规律,这些规律我们不能用肤浅的心意就进行决定性的确认,这种心态是错误的。

再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要理解的,是关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缘起。经文里面说:“万死千生,业感如是,动经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界次坏,转寄他方,他方坏时,辗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无间罪报,其事如是。”把我们的所谓世界观的转换问题用“业”来进行贯穿说明,这就是我们对于世界观用佛教的方法来正确地建立的途径。我们的所有的对于世界的理解,都来源于我们对于外部的感触,或者眼睛能看到的,或者身体能感受到的,我们现有的外部环境。现在人们对于世界观的判断层出不穷,有很多人认为我们的这个世界就是地球,再往后,又认为是银河系,再往后去,又认为是宇宙大爆炸、黑洞什么的,这样的一些学科都出来了,都是人们对于世界在无知的状况下面希望能有一个判断的方式。可是佛经里面不允许这样判断,佛经说,我们的这个判断都是有问题的,我们都在寻找世界形成的第一个因,我们寻找第一个因的这个意图就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的业力,除非你超越了它,你在没有超越它之前,你是找不到第一因的。

我们为什么有找第一个因的意图呢?因为我们平时对于世界都有着要么是常见,要么是断见的这些邪见。因为有断见,所以我们想寻找世界的最后一个果;因为我们有断见,所以想寻找世界的一个起点的因,想从无就突然有了,或者从有突然无了,因此才造成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理解总觉得是一股其他的力量在推动。佛陀在这里说:不是其他的任何力量在推动,这个世界的真正的推动力是业的力量,业的力量是无头也无尾的。如果认为业有一个起点,那么业就是实有的,而业本身就是在业感缘起的种种概念幻觉当中,我们形成无止无境的执着,对于业的执着使我们生死, 而业本身是没有实体的力量——没有实体但能产生作用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被这种力量无止境地向前推,无止境地向后推。这是第二个我们需要理解的,就是关于人的世界观形成,应该把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理解的角度,把它逐渐引到“业感缘起”这件事情上来,那么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才不会发生错误。

再其次,我们对于地狱的理解——我们看经典里面所记录的地狱,都只是好像是古代的受苦方式,是特别古典的方式,“锉斫镬汤”、“热铁浇身”等等的这些方法。而我们现在的人又有很多新的业力,那么这些力量形成了以后,是不是可以形成新的受苦方式呢?古代的人受的地狱之苦跟我们现代人的地狱之苦是不是有区别?这是我们值得思维的问题。如果是单纯地从业果缘起的这一点来考虑,两种可能性都应该是有的,因为我们现在所受的业果既有无量劫以前推动来的业的力量,也有近期我们以现代生活的方式所造下的业的果,所以两种可能性都有。这只是对于业果的粗浅的判断。希望大家在诵经之后对于这一部分的经文进行深入学习。

第四品

我们这一品仍然有几个理解的重点。第一个理解的重点,是有两位佛陀,他们在宿世发愿修行的时候,他们的愿望不同,有一位佛陀说:“我要先成佛,以后再度众生”,有一位佛陀说:“我必须要把众生度尽,然后再成佛。”这两位佛陀他们在发愿时候的区别,是我们这一次诵经需要理解的重点。他们最终都成就了佛果,那么成就佛果的根本力量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发愿先成佛、后度众生,也可以成佛?为什么发愿说,先把众生度尽了,然后再成佛,也可以成佛呢?看样子,度众生这件事情,最终是自己成佛的根本力量,因此我们看佛的经典里面,就常常谈到菩提心的内容,什么叫做菩提心呢?菩提心就是:你虽然有成佛的意图,但是所有的意图都是围绕让众生不受苦,让其他的生灵能够得到度脱,才能最终成就佛果。也就是说,我们个人的意愿,需要跟广大的生灵联系在一起,联系到一块去了,你的所有的愿都不是孤立的,你的所有的发愿都不是自私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你才具备成佛的根本力量。成佛力量的源泉还是度众生这件事,或者说这本身就是大乘佛教的特质所在,我们对于其他的生灵的帮助,如果是在小乘佛教的体系当中,他们可能是放在次要的位置上的,大乘佛教的一个鲜明的主张,就是把自利的所有行动都和利他关联起来,他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他们是没有办法拆分开来的,或者说,如果是你本身没有度化其他生灵的这种意愿,你自己的得度也无法完成。只有在大乘佛教的体系当中,才这么完整地把个人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紧密地关联在了一起。我们通常说:“政治是指什么?”——就是指大众的事。我看这个大众的事情,宗教也是最关注的,宗教也关注大众心灵的解脱:你能不能成佛?这才是你生老病死、痛苦解决与否的关键。是不是朝着解脱道去发展?这才是关键,而不是在人间的是非上。

那么,怎样能够生起利他的这种大乘的菩提心呢?我们都知道,菩提心是自己能不能进展,能不能成就佛果的根本力量。那么菩提心,它到底在我们内心里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我们看前面经文里边,地藏菩萨他的母亲在地狱里面受苦,他看到的时候,他受不了了。他为了度化自己的母亲,他就说,我要把天下的所有的母亲都度化了,因为他从个人的痛苦当中理解了其他生命的苦难,自己都有度化他们的责任。在这个时候,他产生了力量,他能够度化他的母亲,佛陀给他授记,就说:不光是你的母亲得度,所有众生都得度了。

这在心里边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呢?从根本上讲,这本身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前面在学习《中观见与道德经》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样的问题,就说,信仰是一个什么样的指标?怎样才算是有了信仰?真实的信仰啊,是要你在体会人世间的无常和痛苦,还有生命当中的波折,整个过程当中甚至于你最好的挚友都抛弃你了,所有你可以倚仗的力量都没有了,你完全一个人处在孤立状态下对于生命进行的反思,在这种生命反照的过程当中,而从内里产生的一股关注生命,一股希望生命更加美好转化的这股力量。这种力量产生出来以后,你在观照自己生命的时候是同样地具备热情,观照他人生命的时候也同样具备热情的这个时候,这样的力量才叫做信仰。在这个力量还没有产生之前,我们所希望拥有的信仰很有可能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或者只是在插科打诨, 我们并没有获得发诸内而形诸外的根本力量。

“发诸内而形诸外”是一句中国话,可是实际上这种精神却是我们获得信仰源泉的根本精神。地藏菩萨也正是在自己的母亲遭受痛苦,在进行深度反思、震撼的状态之下,他生起了要度化天下生灵的这么样的大愿。由个人的信仰产生力量以后,我们才有可能产生度化其他生命的力量,这也就是当自己内心信仰建立,才能够使外部世界的清净名言得到转化的理证的依据。我们外部的世界如果是根据如来藏所言,我们现在举手投足能感触到的外部世界都是清净的佛世界,都是清净佛土。那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其原因就是我们内部存在的信仰的力量没有产生,菩提心的力量没有产生。内里的这股力量产生以后,我们才有可能产生外在转化的能力。

因此,《地藏菩萨本愿经》在这一品里面所交代的发愿的这种精神实际上是我们每一位佛弟子修行和发心的精神,我们都需要。如果我们的这种精神没有生发起来,我们的信仰可能还是缺乏力量的,甚至于都还仅仅只是在追随形式。根本力量是否形成,我们可以对照《地藏菩萨本愿经》。所以在诵持这样一部经典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会得到很多提示,信仰是如何在生起?善愿如何在生起?菩提心如何在壮大?这都是从我们的发心过程当中可以观察的,也是从《地藏菩萨本愿经》可以借鉴来的。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顺于...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最新文章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古诗原文[挑错/...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惰而侈则贫,力而俭则富。...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顺于...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

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惟贤惟德...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则可

想到他日是那样下场...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惠迪...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古诗原文[挑错/...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