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如此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 ——《大智度论卷十八释初品中般若波罗蜜》 此偈是说,得到般若的智慧之后,所见到的才是不虚妄、不颠倒的...
-
法随法行修行,是生命改造工程,这就需要反复不断地训练。尤其是对于一些基础修行内容,更应念兹在兹,时时不忘。此处重点介绍皈依修习、发心、五戒及四无量心。 皈依之后,首先...
-
第三篇 明心见性壹 前言 古德说:「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三藏十二分教都在教我们如何认识真心与妄心,进而去对治妄心。当妄心去除,真心也归于无...
-
整个大陆的东北部有一片连绵不断的山脉和严寒而贫瘠的土地。人类能触及的最遥远的地方是这里的‘托斯曼山’脚下,在‘托斯曼’城的教堂钟楼上用双眼看那飞耸入云的个个...
-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2 苦集圣谛诸比丘!云何为苦集圣谛耶?后有起而喜贪俱行、随处欢喜之渴爱,谓:欲爱、有爱、无有爱是。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
禅能离欲欲乐着无厌,以何能灭除?若得不净观,此心自然无。 ——《大智度论卷十七释初品中禅波罗蜜》 此偈是说,之乐往往使人沉迷,无法自拔,如果能使用不净观的方法...
-
如理作意作为佛弟子来说,应具备哪些基本观念呢?藏传佛教中,以思维人身难得、念死无常、思惟轮回是苦和深信业果作为佛弟子必须具备的共有观念,简称四共。时常忆念思维这几点,可...
-
第二篇 性壹 前言 久远以来,我们就和一个最亲近的人住在一起,只是不知道他的名字罢了,他是谁呢?他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如佛性。 人,最悲哀的就是不认识自己,不知道自家本来...
-
佛陀在竹林精舍教化一段时日后,皈依的信众逐渐增加,弟子日渐增多,发心供养的人也与日俱增。一天,佛陀应邀到一位首罗长者家中应供,正好首罗长者的知友须达长者从舍卫城远道来访...
-
学处篇 第四节、受持出家十戒法出家十戒,巴利语dasa-pabbajja-s?la。因为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比库尼(bhikkhun?)传承已经断绝,所以女众若想出家修行,可以成为八戒女或十戒尼。 此出家十戒是...
-
无间等篇 三、四圣谛、八正道 3-1-3 苦灭圣谛诸比丘!苦灭圣谛者,即是此,谓:于此渴爱无余、离灭、弃舍、定弃、解脱而无执着。 (南传相应部六 谛相应316-317) 诸比丘!云何为苦灭圣...
-
剑及履及闻诸妙道法,不能以益身;如是之过失,皆由懈怠心。...
-
听闻正法...
-
第四篇 一念三千壹 前言 一般人看到佛经上说“万法唯心造”、“唯识无境”,便以为佛教是倡导唯心论的宗教。其实,佛教既不偏于心,也不偏于物,认为主观的心识与客观...
-
黎明前的恐怖遭遇 (文:转载) 朱垂容,官桥朱华村人。70年代任村副书记兼民兵连长,由于其村近邻武山湖,三年两头遭水淹,经济萧条,连续多年一个劳动力的工分收入少得可怜,全村...